2025年01月19日
微信

特稿||婚姻里的酸甜苦辣——来听听这4位基督徒的婚姻感悟

作者: 沈寻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18年11月26日 09:06 |
播放

婚姻是人生的另一段旅程,也是一场修行。

仔细品味婚姻生活中的五味,会发现真如厨师做菜酸甜苦辣咸多味俱全。

坚守婚姻本身并不容易,两个家庭背景、成长环境、思想行为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一起,通常会经历各样的矛盾与摩擦,其中有苦也有甜。因此有人说:再好的婚姻,一生中也有1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。

基督徒之间的婚姻也是如此,并不是因着有相同的信仰,婚姻就会一帆风顺日日甜蜜,也会有痛苦、争吵之时。

但婚姻就是这样,有苦也有甜,不能总定焦在苦上,也要思想快乐,且要对婚姻有更多的盼望和期待。

以下不同年龄层次的4位基督徒,分别谈到他们在婚姻当中经历过的感动、痛苦,包括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和对未来的期盼。

——朴牧师 结婚29年

感动:

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我年轻时还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,我的妻子便毫不犹豫地毅然决定跟我走。

痛苦:

这么多年来,婚姻里也曾有过很多的感动和忧伤,但最让我愧疚的是最初在教会服事时,妻子快要生孩子了,但我连住院的钱也拿不出来,后来教会的弟兄姐妹给予了帮助,才顺利解决了住院的事情。

矛盾:

当然,婚姻当中两个人相处,肯定会有争吵,这是难免的,我和我的妻子也不例外。但是遇到争执时我们会用最快的时间去解决,解决的方式也是以信仰准则为主。

期盼:

希望未来的日子我和她的身体都健健康康,一起携手走过人生剩余的岁月。我也会继续每年给她过两个生日(农历、阳历),希望她能快乐、幸福。

——Z弟兄 结婚4年

感动:

其实结婚后生活里感动的事情非常多,每次我遇到一些事情而手足无措时,我的妻子都能跟我一起分析状况和原因,帮助我一起解决,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。

痛苦:

痛苦的地方真要说起来,就是要考虑的不再是理想,而是现实了。

结婚前只有一个人,所以有点“一人吃饱全家不饿”的感觉,但结婚后就不再只是自己,还要从家庭的角度去考虑很多。

矛盾:

除此之外,吵架的时候也会感到比较头疼。但我和妻子都约定好了,吵架也尽量不伤及对方父母,就事论事,不用言语去攻击对方。这几年我也总结出了一点,就是吵架时赶紧说事情,吵完了赶紧哄妻子。

我现在在教会全职服事,也面临比较多现实性的问题。不过与这些现实压力相比,妻子更加担心我的身体,她也一直很支持我服事,与我一起担当和吃苦,为此我非常的感谢她。

期盼:

对未来的期盼,就是希望我们彼此都不要改变,在婚姻中彼此搀拉。我真的希望我的选择给家庭带来的是祝福,而不是困扰。我自己因为学神学和服事,吃点苦没有什么,但每每看到妻子和孩子时,心里总有许多的亏欠。

——陈师母 结婚17年

感动:

结婚十多年,其实夫妻相处的过程当中,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。但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我有段时间生病住院时,他每晚都在医院陪着我,晚上就睡在病床旁边的地上,白天事无巨细的照顾我,这份感动即便以后老了,我也不会忘记。

痛苦:

痛苦当然也有,婚姻生活怎么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甜,也有吵架闹争执的时候。但大多数情况下让我觉得痛苦的,还是他对三个孩子有着不同的偏爱,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。

一般我会通过祷告来解决这个问题,祷告求神来工作,开启他的心,给予他在教育方面的智慧,让他对三个孩子一视同仁。

矛盾:

最开始我们都还年轻的时候,矛盾比较多。有时我急起来会动手打他两下,逼他面对他的问题,那时他就会躲开,或者冷处理一段时间。现在的话不会“动手”了,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会先找到冲突的点,然后再想办法去解决。当然,他也会反省。

期待:

我的丈夫在教会全职服事,他很能吃苦,有韧性,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。未来也希望我们两个人都能身体强壮、健康,一起学习,在服事的道路上走的更远、更稳,见证神。

——晶晶姐妹 结婚3年

感动:

我们结婚还不久,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有时也会让我觉得感动。但目前为止最感动的事我坐月子的一个月里,他一个人包揽了家里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,包括做家务、带孩子、换尿不湿、给宝宝洗澡等等,每天还要给我做月子餐、端茶倒水什么的。那个时候他是团契的负责人,要一边牧养团契一边照顾我,确实很不容易。

痛苦:

其实痛苦的地方真的不多,虽然他全职,但因为一开始我工作的收入还可以,所以在经济方面不是特别忧虑。但有了孩子之后开销大了,会开始有担忧和压力。

期待:

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,在神的手中,相信我们都会越来越好的。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